▉禪堂開示錄

字級大小:

A-

A

A+

圓滿生命的教育---慧昭法師

回目錄

教育:從中文二字的原義來看,「教」是偏於知識的傳授,「育」則注重品德的陶冶。教育的定義:「就是人類全面用以改善現狀的特有活動。」教育的目的,依杜威所說:「教育的目的,就是繼續接受教育」;中國古話也說,活到老學到老,這就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說,教育是「潛能性」到「實現性」的過程。

所謂「生命」:乃生活的機能,指生物從生到死之持續階段,這包括有情生命與無情生命。如果是有情眾生,其生命還包括有「體溫」與「意識」者。佛教把其稱為「壽命」或「命根」。以廣義來說:有情眾生,皆具有生命教育的本能。

如何圓滿生命的教育?以佛教來說:當然就是成佛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陀說: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,將來都能夠成佛。因此佛陀教育的最後目標在使一切眾生都能成佛。這也是圓滿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。

大乘菩薩道成佛的修行要門其實很簡單,就在於自覺與覺他,也就是自覺與行佛。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者,稱為自了漢。能夠自覺又能夠覺他、能夠行佛者,稱為菩薩,所以菩薩又稱為覺有情。菩薩的覺有情有兩個含意:一是菩薩本身已經是個覺悟的眾生,也就是自己已經能夠自覺了;另一個含意是菩薩不但自己已經覺悟,能夠自覺,他還能進一步去幫助眾生也能夠覺悟、能夠自覺,這就是覺他,也稱為行佛。所謂「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」,就稱為「佛」。

如何「自覺」?想要自覺首先就必須了解「覺」的真義。何謂「覺」?「覺」就是「菩提」,就是「佛」,「覺」本身有兩個含義:第一是「正知」,第二是「正見」。「正知」是高度的警覺性,即對於周遭的一切,乃至自己的起心動念,是好是壞?是善是惡?是清淨是雜染?自己當下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就稱為「正知」,屬於「定」方面,也稱為「止」,它是心的一種專注,所以也稱為「專注修」。我們人之所以會有很多痛苦煩悶,即來自於對周遭一切的無知,也就是心散亂。現在流行EQ(情緒)管理,希望我們能夠透過修禪定,以正知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及降伏煩惱。

「正見」就是正確的觀念,又包括世間正見,與出世間正見。世間正見就是正見有因有果、有善有惡、有業有報、有凡夫有聖人。出世間正見就是要正見三法印、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緣起性空等,即般若正見---空性慧正見。般若又稱「空慧」,即如實了知空的智慧,也就是認識世間的真實---緣起性空。

所謂「緣起性空」,緣起是屬於「有」的部份,一般稱為「緣起有」,屬於世俗諦,也稱為「有為法」;而它的體性是「無自性」,無自性就是空性(或稱為性空),屬於勝義諦。緣起性空一般在佛教裏有幾種表示方式:如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諸相非相、諸心非心、諸法因緣生、諸法因緣滅等,能夠如實了知上面所說的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諸相非相、諸心非心等緣起性空的正確觀念,這種智慧就稱為般若,也稱為空性慧,或稱為般若正見、出世間正見。

禪是自覺的教育,學佛就是在學習開發覺性的法門,而「覺」本身就是包含了正知與正見,能夠時時具有正知與正見,那就能夠自覺。我們常說一個佛教徒,一個修道者要有正知正見,只要能夠具有佛法的正知正見,那才有辦法真正無住。尤其在人間修行,更是要能夠時時刻刻提起正念,提起什麼正念?就是常覺不住這個正念。也就是時時具有高度的警覺性(正知),及空性慧的正見,以正知來控制自己的情緒,以空性慧的正見及正思維、正觀來斷除無明煩惱。

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,所謂「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、入佛知見。」開示悟入佛知見,是整部法華經的重點,也可說是整個大乘佛法的重點。佛就是覺,所以佛知見,就是覺知見。覺就是包含了正知與正見。我們只要能夠時時刻刻具有正知正見,那就能夠常覺,能夠常覺,就能夠不住。不住於空,不住於有,不住於一切是非煩惱痛苦中。能夠時時刻刻常覺不住,就能觀自在,就是佛。

對於如何自覺?相信大家已經能夠了解!至於如何覺他?如何行佛呢?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這些能夠開佛知見,能夠自覺的佛法道理去告訴眾生,這就稱為示佛知見,示覺知見。眾生聽了這些道理,也能夠完全了解,這就稱為悟佛知見,眾生能夠悟佛知見,再依此修行最後証入圓覺性,這就稱為入佛知見。能夠時常開佛知見、開覺知見,我們的修行必定是跟善法、清淨法、跟無我、跟涅槃、跟解脫相應;反之,如果時常開凡夫知見,開眾生知見,那我們的修行必定是跟惡法、跟雜染法、跟我執、跟無明煩惱相應。

如何圓滿生命教育?要圓滿生命的教育,必定是要自覺與覺他,自覺與行佛,希望我們每一個佛弟子,不能只做一個自了漢,我們要做一個菩薩行者。菩薩因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緣起大悲心,而發起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的菩提心,這就稱為「生其心」。而菩薩在度化一切眾生時,卻不執著有一眾生可度,這就稱為「無所住」。無所住是般若,生其心是方便,成佛的兩大要素即般若與方便,缺一不可。一般聲聞緣覺大都只偏於無所住的部份(也就是只能自覺);而菩薩不但要能夠自覺,更要去覺他、去行佛。希望大家自覺後,更要能夠去覺他,去行佛。如此佛陀的法身慧命才能常住世間而不滅!而我們的生命教育也才能真正圓滿成就!

回目錄